自東峰山頂眺望雪山主峰 |
登高山、望遠行,是滷蛋最喜歡的活動之一。這次大眾化的路線是屬於A級...以滷蛋肉腳的等級來說,這算是適合的登山活動。蝦米?還有分等級唷?是的!國家公園管理處近年來已經將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山岳(國家公園),分不同等級來區分難易度。A級,就是最簡單的一級,又稱為"健腳行程",沒有比A級路線還簡單的唷!不過,我們已經算是"越級打怪"了,因為2008年已經先走了一遍南湖大山,南湖大山線可是B級的啊!
我們選擇的是大眾化路線之最常選擇的行程(最熱門的行程),也就是雪山主東峰、三天兩夜的行程。為了安排行程,在網路登錄入園與入山的部分,真的是大傷腦筋;因為雪主東線是大眾化路線,報名的人眾多,而我們預定住宿的369山莊又是其他線路的必經路線,因此,必須很準時的,在一個月前就搶著登錄,不然很難訂到住宿的位置。
雪山山脈是台灣主要的山脈之一,為台灣最北之山脈,以東北往西南的走向呈現,長約260公里。雪山山脈主要由四稜砂岩組成,以主峰為中心,共有六條稜脈延伸。四稜砂岩為石英變質砂岩,十分堅硬,因此在長年風化侵蝕之下逐漸露出,造就出高聳奇特的地勢。
12日
雪山登山口服務站 |
服務站旁的大水池 |
這一天早上,登山口是多雲時晴,氣溫約攝氏18度,十分涼爽,不過登山路程就不涼爽啦!
我們的裝備,十分齊全,由於不清楚369山莊是否有水,故所攜帶的,有25%的重量是水,有點重....這讓我想到我們第一次登南湖大山所攜帶的裝備,兩相比較,還蠻相似的。為什麼要背那麼多的水啊......
步道剛開始,有許多石階 |
七卡山莊 |
到了七卡山莊。山莊內部設備相當完善,腹地也相當寬闊。以登山的路線來說,算是"高級旅館"。不過我們不打算在此過夜,暫時休息再出發!朝向我們的第一個目的地:雪山東峰。
至哭坡前的緩上坡 |
細葉杜鵑 |
細葉杜鵑,分布在思源啞口至梨山一帶,海拔2000~3000公尺的山區裡,花瓣全展開,是台灣所有杜鵑中,葉片最小的一種(至少是我看過的),不過花倒是不小唷。
紅毛杜鵑 |
紅毛杜鵑,高山的杜鵑花在前往369山莊的步道上常見。小葉、全株有細小的紅褐色絨毛。花為粉紅色,跟細葉杜鵑蠻像的,約3~4公分見方,花瓣全展開,較低海拔者先開花,越高海拔則越晚開。
金翼白眉 |
金翼白眉,高山小鳥(也不小啦),我們稱它為迎賓鳥。這種鳥不太怕人,經常出現在人走的路徑上,很容易拍到牠的身影。當我們行徑的時候,牠還會在我們面前"帶路",很有意思。
4K到了,有名的哭坡的起點,試試看(也不能不試),爬上去之後會不會哭!
哭坡 |
哭坡,期間有許多木柵 |
果然(加重語氣)...不會哭!不過,雖然距離不長,還真的很陡。沒哭!只是氣喘吁吁、汗流浹背而已!
白枯木 |
雖然這是一條大眾化的路線,但是,請記得,登山活動仍然有其危險性!例如這裡,如果像平地那樣"活蹦亂跳",那很可能就跳到下面去了!俗話說一步一腳印,做人要踏實啊!
經過哭坡就以為輕鬆了嗎?不是唷!按照地圖來看,經過哭坡,海拔就已經超過3000公尺,一直到369山莊,期間高度沒有太大的變化,按理來說應該算輕鬆。但是實務上來說,因為上哭坡後,體力已經消耗大半,不容易恢復,再加上高海拔對應我們這肉腳隊,也產生高山症的現象,出現頭痛、心率加速、呼吸急促等症狀。當然,這些症狀是輕微的,我們的適應狀況也算良好,雖然高度沒有太大變化,但是只要上坡,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,整體速度也變得緩慢。
森氏杜鵑 |
雪山東峰 |
雪山東峰,在附近是較高的一個小山頭,天氣晴朗的話,可以四面看到山群。往西邊至北邊,可以看見雪山主峰與延伸至北邊的聖稜線,相當壯觀。往東邊可見中央山脈,最明顯的就是南湖大山與中央尖山。南邊則是可以看到梨山方向的山群。不過條件是需要好的天氣啊...我們到這裡的時後,已經是雲霧滿天了!
雪山東峰 |
雪山東峰,海拔3206公尺,標示牌3201公尺,上面有一個三等三角點,視野良好。
咬人貓 |
369山莊 |
13日
第二天清晨,氣溫約攝氏5度,天空少許雲層,海拔約2000公尺的平面有雲海,我們正等待日出。
當太陽從東方升起時,讓我想起多年前,在太平山翠峰湖那裡看見的雲海;雖然不一樣,但是有一樣興奮的心情。隨著太陽升高,上層的雲氣逐漸散開,冷冽的空氣逐漸回暖。
這不是日落唷!這一天的日出真的很美,如果不是為了攻頂,我真的很想繼續留在山莊裡欣賞這美景。
黑森林與白枯木 |
斜坡小草原 |
黑森林入口 |
黑森林 |
黑森林 |
黑森林中著名的石瀑 |
在黑森林裡,會經過一段碎石坡(石瀑),這些碎石,好像是被利刃整齊的切開,這是因為在台灣高海拔的山區,石頭被水逐漸侵蝕,經過結冰、膨脹後,經年累月,石頭就會被漸漸的擠裂開來。當然,在圈谷中,這樣的石頭更多。這些岩石硬度相當高,但仍然不敵水與冰的擠壓,正所謂的水能穿石的道理吧!
玉山圓柏 |
在這裡也會看到非常美麗的玉山圓柏,同樣,這裡的圓柏因為不是在迎風面,故長得又高又直,很美。
從黑森林出口望雪山圈谷 |
雪山圈谷 |
圈谷與黑森林內,有大量的雪山翻白草,看都看不完。在陽光底下,銀白色的細毛發亮,非常顯眼。
從黑森林出口到主峰,別小看這"短短"1000多公尺,落差300多公尺的山路,走得有夠辛苦,因為體力還沒恢復,加上越來越高,每上一步路,就好像多走兩步路。計算一下,這段路大約花費80~90分鐘。
雪山主峰 |
左前方所見的是北稜角幾乎與雪山主峰同高,往右延伸的就是聖稜線。
遠眺南湖大山 |
往東方眺望,中央山脈的南湖大山盡收眼底。
這時候,天空仍然是一片藍,但往東北方看,太陽高掛在天空,遠方較低的雲層已經開始因熱氣上升,這時候我知道必須要下山了,因為再過不久,這些雲氣就要上升到可能會下雨的階段。下山雖然輕鬆,但是也要注意膝蓋唷!下至369山莊時,雲氣已經覆蓋整個山莊,過沒半小時,就開始下起雨來。
阿里山龍膽,藍紫色花瓣,在海拔2200~3500公尺向陽處生長,因此在之字坡上非常多。
14日
美麗的雲海 |
第三天清晨,氣溫約攝氏12度,與前一天相比,回溫不少。這一天的日出沒那麼特別,反而是雲層的變化較大,這意味著雲氣可能會提早覆蓋整個山區。
整理我們的背包,將垃圾、回收物皆打包帶回家。背來的水當然已經用的所剩無幾,所以整體的重量就幾乎減半了。
趁著天氣還算好,我們早點出發,前往東峰,如果運氣好,說不定可以清楚看見群山與雲海。
清晨出發,陽光透進森林,在森林裡踏上回家的路程。
果然,我們抵達東峰時,天氣尚晴,尤其是面向西方看著主峰與北稜角,非常清楚。
往東北方看,最明顯的就是2000公尺高度的雲海,很想在上面待久點。但是與前一天在主峰一樣,這些雲氣,同樣因太陽照射而隨之上升,必須要趁早下山,避免可能的陣雨。
後記:
出發前兩天,拿出睡袋想整理一下。攤開一看,慘了,內部組織完全無法膨脹。原因是因為我們的睡袋保暖組織是中空纖維組成,又長期經過壓縮(一直放在壓縮袋裡),組織已經變形,無法恢復原狀。由於想要一次定位,因此緊急採購,選擇羽絨睡袋。到了商家,聽商家的解釋,在369山莊,最好採用600克羽絨等級的睡袋,比較能保暖。於是就決定購買此等級的羽絨睡袋,也還好是這個等級,因為在369山莊,第一天晚間就大約在攝氏5度左右,睡起來還算可以保暖,亦即如果使用重量較低的羽絨睡袋,那就得多穿衣服睡覺了!睡袋除了考慮保暖等級外,怎樣保存也相當重要,就是千萬不要再放進壓縮袋裡了。
有了睡袋,但是沒有睡墊怎麼睡呢?所以兩天晚上,我幾乎無法入眠!睡眠品質差,白天活動體力自然就不好。所以,還需要一個像樣的睡墊啊...
原先想帶傻瓜相機以減輕重量,但想了想,我的傻瓜相機一次只能拍200張照片;於是決定帶單眼相機加兩顆鏡頭,另外又帶了一台DV,這真是正確的決定啊!這次拍了400多張的照片,也用DV錄下許多動態影像,這些都是珍貴的回憶呢!腳架呢?我覺得是沒有必要攜帶的裝備,就算沒有腳架,也可以請別的山友幫忙拍,或是找個可站立的石頭當腳架唷!
體力真的很重要,尤其對於高山的適應力會比較好。因為我們第一天就從平地直上369山莊,落差3200公尺,期間產生輕微的高山症應該是正常的,但加上連續兩天晚上睡眠不足,雖然稍作休息即可恢復,使得整體運動感覺很不順利。所以,體能訓練的部分還是可以再加強。
水糧真的相當重要,因為我們不是報名跟團,沒有搭伙,什麼都要自己帶,尤其在不清楚山上是否有水的情況下,寧可多帶些水糧,也不要到最後缺水斷糧,畢竟登山是快樂而健康的活動啊!因此,心裡開始默念:強健體魄一百次...
感謝詳細介紹,彷彿與你們同行!有機會一定要親征雪山!
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