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

20150630-登山的樂趣

在多加屯山稜往東北方看,美麗的雲海。

  登山,為什麼要登山?是為了健身、平衡身心還是炫耀自己?或許每個人的目的不盡相同,但是對我而言,登山不在目的,而是在過程。我記得有一次去爬聖母山莊,剛好遇見一位山友,我們彼此分享登山的樂趣。他說他最喜歡去的一個點,是前往松羅湖的路徑(還不是松羅湖),而且每次都喜歡慢慢地走,因為,這樣可以輕鬆的欣賞自然,是最大的享受。



  我算是登山界的菜菜鳥,沒有什麼特別的百岳經驗。了不起,最難的也只走過南湖大山線,而且也沒攻頂成功。但是我與那位前輩很像,我很喜歡慢慢走,邊走邊欣賞風景,因為登山的過程才是整個活動中,最值得懷念的歷程。印象很深的是,當我在走南湖大山線的過程中,好幾處有列了一些紀念碑,紀念不幸罹難的山友。心裡很感慨,原本是快樂的上山,最終卻遭遇不幸。我的感受是與山林為伍,首先需要先學習愛惜自己,其次是隨時準備接受死亡的來臨!

  上山並非像在人文社會中,可用的資源應有盡有。在山林裡,除了身上背的裝備、水糧,最多擁有的求生技巧,其他就一無所有了。然而,像我們這種肉腳級的小老百姓,會有什麼求生技巧?當你迷了路,被困在山林裡,而這些資源也耗盡之時,那麼離死亡之門就會越來越近。但其實並沒有那麼恐怖,會發生問題,有九成以上是因為不愛惜自己,並且高估自己的實力,才導致後續無法收拾的結局。我以自身為例,有三次令我印象深刻的經驗。

  第一次是自己一人獨自走南湖大山線,想嘗試當天來回審馬陣山,當時真的以為可以當天來回。當我走到大約木竿鞍部的位置時,已經約午後一點左右。沒錯,根據經驗,知道不能再往上,於是就開始折返。但是沒料到,因為當時是在秋冬季節,所以白晝時間短,我記得返回離思源啞口還有一公里的路程時,天就已經完全黑暗,當時又沒帶手電筒,我只能靠微弱的月光看路,而且還要摸黑過溪。雖然那次平安歸來,但是卻把我嚇得半死,我真的以為我回不來了。那一次,當天就走了約25km,以肉腳的能力來說,應該算是極限吧!

  第二次,是我與朋友兩人去爬加羅湖,那是第一次到加羅湖。回程的時候,因為起霧,又加上往小山坡的轉折點不明顯,結果我們就一直直走,越走越怪,走了約0.5km才發現不對勁。後來決定按原路折返,慢慢地尋找來時路,才找到往小山坡的轉折點,然後平安的下山。

  第三次,是我們夫妻兩人,也是第一次四天三夜去走南湖大山。坦白說,對所有山林而言,我覺得南湖大山應該是最美麗的山。這過程其實一直都很順利,除了累得半死....也很幸運地到達圈谷。在第三天,南湖大山主峰的攻頂失敗,也還好沒有逞強,因為在高山上,五月的氣候很不穩定,我們攻頂,距主峰不到10分鐘的路程,就已經起大濃霧。心裡想,就算是有經驗也不應該再繼續往前,於是就放棄攻頂,這就是我覺得應該要珍惜自己的意思。但是當天的回程,也是起濃霧,在南湖北峰口,因為方向判斷錯誤,我們往左走向沒有路的大斜坡,一時也沒有察覺。還好,走不到五十公尺,隨即停止,因為已經發現跟來時的路徑不同,又聽到峰口有人在喊叫(其他隊伍)。因此,折返至峰口,遇見人,才驚覺走錯路。

美麗的風景令人嚮往,但有時也會遇上壞天氣,其實也有漂亮的地方。



天氣好的時候,看什麼都很漂亮。


有時會在迷霧之中漫遊。


有時下山時,都已經天色昏暗。

  這告訴我們:
  最好是結伴同行。
  不論是否當天來回,基本用品一定要帶。
  山徑重要的轉折點,一定要記清楚。
  發生濃霧或天候不佳時,撤退。
  體力不夠時,撤退。
  當有高山症出現時,撤退(降低高度)。

  這樣,登山有樂趣嗎?當然有,只要記得"留得青山在、不怕沒材燒",這樣、處處都有難忘而美麗的風景等著我們去欣賞。

1 則留言: